
產品展示
Product Center
企業資訊
Corporate Information
光學顯微鏡如何維護保養?
1、經常性的維護
(1)防潮
如果室內潮濕,光學鏡片就容易生霉、生霧。鏡片一旦生霉,很難除去。顯微鏡內部的鏡片由于不便擦拭,潮濕對其危害性更大。機械零件受潮后,容易生銹。為了防潮,存放顯微鏡時,除了選擇干燥的房間外,存放地點也應離墻、離地、遠離濕源。顯微鏡箱內應放置1~2袋硅膠作干燥劑,并經常對硅膠進行烘烤,在其顏色變粉紅后,應及時烘烤,烘烤后再繼續使用。
(2)防塵
光學元件表面落入灰塵,不僅影響光線通過,而且經光學系統放大后,會生成很大的污斑,影響觀察?;覊m、砂粒落入機械部分,還會增加磨損,引起運動受阻,危害同樣很大。因此,必須經常保持顯微鏡的清潔。
(3)防腐蝕
顯微鏡不能和具有腐蝕性的化學試劑放在一起。如硫酸、鹽酸、強堿等。
(4)防熱
防熱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避免熱脹冷縮引起鏡片的開膠與脫落。
2、光學系統的擦拭
平時對顯微鏡的各光學部分的表面,用干凈的毛筆清掃或用擦鏡紙擦拭干凈即可。在鏡片上有抹不掉的污物、油漬或手指印時,鏡片生霉、生霧以及長期停用后復用時,都需要先進行擦拭再使用。
(1)擦拭范圍
目鏡和聚光鏡允許拆開擦拭。物鏡因結構復雜,裝配時又要專門的儀器來校正才能恢復原有的精度,故嚴禁拆開擦拭。拆卸目鏡和聚光鏡時,要注意以下幾點:
a、小心謹慎。
b、拆卸時,要標記各元件的相對位置(可在外殼上劃線作標記)、相對順序和鏡片的正反面,以防重裝時弄錯。
c、操作環境應保持清潔、干燥。拆卸目鏡時,只要從兩端旋出上下兩塊透鏡即可。目鏡內的視場光欄不能移動,否則,會使視場界線模糊。聚光鏡旋開后嚴禁進一步分解其上透鏡,因其上透鏡是油浸的,出廠時經過良好的密封,再分解會破壞它的密封性能而損壞。
(2)擦拭方法
先用干凈的毛筆或吹風球除去鏡片表面的灰塵。然后用干凈的絨布從鏡片中心開始向邊緣作螺旋形單向運動。擦完一次把絨布換一個地方再擦,直至擦凈為止。如果鏡片上有油漬、污物或指印等擦不掉時,可用柳枝條裹上脫脂棉,蘸少量酒精和乙醚混合液(酒精80%,乙醚20%)擦拭。如果有較重的霉點或霉斑無法除去時,可用棉簽蘸水潤濕后粘上碳酸鈣粉(含量為99%以上)進行擦拭。擦拭后,應將粉末清除干凈。鏡片是否擦凈,可用鏡片上的反射光線進行觀察檢查。要注意的是,擦拭前一定要將灰塵除凈,否則,灰塵中的砂粒會將鏡面劃起溝紋。不準用毛巾、手帕、衣服等去擦拭鏡片。酒精乙醚混合液不可用的太多,以免液體進入鏡片的粘接部使鏡片脫膠。鏡片表面有一層紫藍色的透光膜,不要誤作污物將其擦去。


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歷程
顯微鏡發展初期,光學技術不發達,當時制成的顯微鏡為單光路直筒設計,只能使用一只目鏡進行觀察,因此常被稱作單目顯微鏡。單目顯微鏡受當時的電子、機械、信息等技術的局限,通常具有以下幾種特點:采用反光鏡反射自然光提供照明;粗、細準焦螺旋采用分離式手輪;載物臺為單層結構,且不可移動。
早期影像技術還未起步,使得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只能即時觀察,若想把看到的微觀世界呈現出來,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,就需通過筆、紙把觀察到的影像,以臨摹的方式畫出來,因此生物繪畫就成了當時生物學工作者的一項必備技能。生物繪畫要求觀察者左眼進行觀察,右眼輔助繪畫,難度較高,繪畫結果精度較低,且容易受到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而失真。
綜上所述,在當時使用顯微鏡觀察被認為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科學實驗操作過程,操作人員需進行訓練才能熟練使用顯微鏡,并獲得較理想的結果。盡管如此,顯微鏡的出現,大幅拓寬了人類的觀察范圍,也使得微生物學、醫學等學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。


光學顯微鏡的歷史
探索放大的工具
人們都知道,通過葉子上的露珠可以將葉片放大,那么如何做到人工放大呢?13世紀意大利威尼斯的工匠們開始打磨透明玻璃鏡片,通過這樣的鏡片來觀察物體,發現物體被放大了。后來,為了方便觀察,人們將這樣的鏡片制成了眼鏡,但這些鏡片只能將物體放大很小的倍數。
1558年,瑞士博物學家康瑞得.格斯納制作了放大倍數更高的透鏡,并用此透鏡觀察蝸牛殼。利用透鏡進行光學放大和科學研究,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。
16世紀90年代,荷蘭米德爾斯堡眼鏡制造商詹森父子發現將兩面透鏡疊放在一起,觀察物體,會將物體放大更大的倍數,于是他們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顯微鏡,放大倍數在9-10倍之間。但人們并不知道用它來干什么,一直被看做是新奇的小玩意,在集市上出售。


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歷程
激光核聚變裝置;
皮秒條紋相機;
飛秒激光器;
第一代紅外熱像儀及微光夜視系列產品;
第一代國產同步輻射工程;
自適應光學裝置;
全息光學工程;
光學精密計量;
光纖通信已見應用。


版權所有:長春長光易格精密技術有限公司 吉ICP備17008785號